欢迎光临川渝商会网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川渝文化 > 人文故事 > 建筑之外见风骨:成都张大千故居修缮工程传承艺术大师的文人品格
  四川人文故事
建筑之外见风骨:成都张大千故居修缮工程传承艺术大师的文人品格
编辑:川渝商会网   发布时间:2025-07-23 07:38:20  阅读:2111次   来源:本站

  在成都金牛坝的葱茏绿意间,承载着中国**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艺术生涯与生活印记的旧居——1947年秋张大千向好友杨孝慈借居此地,1948年底购置此住宅,成为他在中国大陆添置的**不动产。“金牛坝上的旧居”见证了张大千在祖国大陆的最后时光,也是他走向世界的起点。

  张大千的儿子张心玉在《先父和他的庭院》一文中写道:“1943年秋,先父从敦煌返成都后,一直没有固定的住处,直到1947年,才在成都西郊金牛坝建了自己的住所,留有一亩左右的空地,种了各种花草。第二年,先父去香港,后于 1950 年应邀赴印度讲学和考察,从此,再未回来。”该建筑是张大千生平的重要历史实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这段时光里,他与伴随自己走完余下人生的夫人徐雯波完婚、日夜教习后来艺术成就颇高的弟子何海霞、刘力上等人。在这处砖瓦房里,张大千整理了敦煌壁画,创作了大量作品达到一生中的第二个艺术高峰。

3.jpg

  1948年5月,张大千在金牛坝旧居接待朋友。图源:金牛宾馆

  作为享誉世界的国画大师张大千在成都地区**的自建居所和在祖国大陆的最后居所,该住宅斋名“税牛广”,读音“tuō niú ān”(“脱牛庵”)。

1.jpg

  守护焕新生 专业赋能的匠心修缮

  张大千旧居建筑本身即是民国时期川西民居的典范,其格局、技艺与风貌,无声诉说着那个年代成都独特的生活美学与文化气质。在这处砖瓦房里,结构组件以及细节之处是具有传统风格的纹理样式在汲取了西方现代木屋架的基础上,融合中国本土建筑风貌形成的一种建筑结构形式。如檐口处不用勾头滴水而采用“火链圈”样式等,从建筑结构与细部构造技术上,体现了特定时期中国木构建筑的建造科学与技术特点。

2.jpg

  修缮前的张大千旧居

  青砖大立柱支撑屋檐、檐口采用“火链圈”样式,前院为台地式花园三层格局,拾阶梯而上,露台有半圆形和弧形状,青砖栏杆,镂空结构。露台尽头是一个小土坡隔断了背后的世界,让这里有几分“依山而居”的意味。建筑前有庭院、旁有坡地,在园林的营造上,有着“西南园林之秀气和川西园林的仙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019年1月1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电话:0838-2406112

    邮箱:19981658905@163.com

    地址: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泰山北路三段150号

  • 微信

    公众号

    川渝商会微信
    川渝商会视频号

    视频号

    川渝商会视频号

保存图片,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QTDZLCF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