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木版年画是四川省德阳市民间传统美术,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以木版刻印、手工彩绘为特色,内容以吉祥喜庆、民间传说、乡土生活等为主,构图丰富夸张、色彩鲜艳明快,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特色。
据道光二十九年绵竹县志记载:“绵竹西北山林所产,以竹木为大宗,竹纸之利,仰给者数万家犹不足,则印为书籍,制为桃符,画为五彩,神荼 (tú) 郁垒,点缀年景。”
绵竹龙门山中段与成都平原北部连接,成都自唐以来便是中国雕版印刷的中心,绵竹受其影响,相传在宋代已有木版年画生产。据口述资料,清代乾嘉年间,绵竹有年画从业人员九百余人,大小规模不一的作坊三百多户,年产包括门画、斗方、屏堂、杂条、拓片、案子在内的年画一千二百多万幅,远销云南、贵州、陕西、青藏、两湖及四川省内各地。
绵竹木版年画的题材除传统的门神画以外,还涉及戏曲故事、山水花鸟、写景纪实、吉祥图案等。绵竹各地年画制作有专业分工,城区偏重拓片、杂条、斗方、案子,并兼及门画;清道乡偏重彩色清水大袍;遵道乡偏重美人、娃娃戏,如此等等。绵竹木版年画兴盛时,出现了行会组织“伏羲会”,自发对年画产品进行评议。
绵竹木版年画不仅在中国西南、西北地区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而且还深受印度、缅甸、泰国及东南亚其他**的喜爱。
绵竹木版年画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构图对称、简练,形象夸张、变形,线条古拙、流畅,色彩艳丽、明快,工艺、手法独特,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绵竹木版年画有着“实用性”和“趣味性”并重的特点,特别是独幅画和斗方在实用前提下,更注重对情节性、趣味性的追求。如《三猴烫猪》、《春官偷酒壶》、《老鼠嫁女》等,呈现出活泼俏皮、诙谐幽默的艺术趣味,反映了四川人民对生活特有的理解方式。